礁溪、羅東,或許是外地人旅遊宜蘭的首選,但若論及這塊土地的人文歷史、產業脈絡,宜蘭市舊城區則絕對無法忽視。宜蘭市有種獨特文史氣息,或許是老時光遺留下來的點滴風華,市區雖然熱鬧,但卻與羅東的繁華、礁溪的雜沓截然不同。
這次宜蘭行,意外獲得一段舊城的漫步時光,自然得好好把握。這裡,先將重點放在鄂王社區光大巷的空間藝術,走一趟「百工齊放」的老宜蘭傳統工藝巡禮。
城內、城外、一頁歷史
光大巷兩端銜接於宜蘭舊城西路與西門路間,從頭散步至尾大約5~10分鐘,巷子不長,卻非常「有料」。一般來說,由舊城西路端進入,走起來會比較順。沿舊城西路由南往北,經宜蘭酒廠、電力公司,至楊士芳紀念林園小丘,於「鄂王社區」木構地標對面可找到入口,或是由碧霞宮旁碧霞街繞過小丘也可抵達(RJ一共拜訪過光大巷兩次,就分別採用以上兩種途徑)。
俯瞰宜蘭市區地圖,舊城東、西、南、北路剛好圍成一圈,亦即宜蘭舊城的範疇。與光大巷銜接的舊城西路,古為清時的城牆,日治時期拆牆改建為道路。「城內」(楊士芳紀念林園以東一帶),多為商家聚集;「城外」(光大巷、電力公司以西一帶),則以農業與工匠群聚為主。四門中的「西門」,因著最接近宜蘭河中段的「地利」(貿易商船往返與為數眾多的渡船頭),成為當時宜蘭城貿易活動最興盛區域(今文昌路、舊城西路一帶)。城內外的產業區別,其影響於現今宜蘭舊城巷弄中仍清晰可見。由此,「蘭城百工」選擇光大巷為舞台,亦有跡可循。
光大巷並不難找,現在又於入口兩端立起指標,按圖索驥的遊人目標將更為明確。而且,兩次造訪相隔近一年半,其中看板、壁飾等皆完好無損,可見平時維護的用心了。
傳統文化再現的推手:鄂王社區發展協會
進入光大巷之前,得先聊聊「鄂王社區」。
「鄂王」是南宋名將岳飛的追封,宜蘭首座岳飛廟「碧霞宮」所在地鄂王里(原鄂王里與光大里合併而成),即是該社區「鄂王」名稱的由來。
鄂王社區位於宜蘭河東岸,早年「西門溝」貫通,水運帶動市鎮貿易發展,人口密集、廟宇眾多、工匠群聚(因著昭應宮興建,工匠們聚集於此,成為宜蘭傳統工藝發展重鎮)。社區由古城牆一分為二,融合了商業與工藝的文化氣息,無論是產業發展或人文脈絡,都是探究宜蘭城歷史時不可忽視的區塊。
2003年,該區為凝聚共識、保留共同記憶,成立「鄂王社區發展協會」,發起重現傳統文化的社區營造工作,如今光大巷的藝術環境營造,就是最好成果。(RJ當天在楊士芳紀念林園買了本「宜蘭城漫遊」導覽手冊,也意外為該發展協會捐助了300大洋。)
承載傳統工藝的老巷弄:光大巷與蘭城百工
接著,是時候進入光大巷走走了。
光大巷緊鄰電力公司北面,早年又稱「後尾巷」、「豬灶巷仔」,貼近當時的產業文化;相關的藝術營造計畫,也因電力公司願意提供百米圍牆而始動。光大巷的環境裝置藝術,創作內容與巷弄結合,以「蘭城百工」為主題,號召在地傳統工匠總動員,紛使拿手絕活。短短巷道牆面,成為傳統技藝匠師們的揮灑舞台,盛況空前。
▲步進巷子馬上可發現「木雕社區地圖」,除了地標與路名,還有以「泥模工藝浮雕」呈現的傳統技藝所在,一旁則為鄂王社區簡介。
▲光大巷前段最顯眼的「舊城陶雕壁畫」,橘紅色的牆面非常吸引人。
▲「石雕百工圖」以行行出狀元為主題,是光大巷後段篇幅最廣的藝術裝置。
▲步至巷尾,還有巨幅「彩繪宜蘭水文圖」與一艘「木製鴨母船」(早期西門外貨物在宜蘭河畔掩空頭分裝,以小型鴨母船經西門溝內運集散)。
▲巷口正對著西門路光明寺,為鄂王社區祭祀圈主廟,又稱「祖師公廟」。
比起前次,這回對光大巷與鄂王社區(甚至是宜蘭舊城)有了不同體驗。然而,過程中卻也衍生出更多值得探訪的目標與場域。如西門路、舊渡頭(掩空頭)、潘宅古井、宜蘭河畔,以至整個宜蘭舊城區的巷弄,都是很好的走拍記錄題材。
發現舊宜蘭的美好,讓原本就熱愛這塊土地的RJ,又多出許多登門的理由了。
▲雖然聳立在光大巷舊城西路端出入口對面,但鄂王社區的木構地標其實不易發現。
★本篇完整影像記錄請至Flickr:
https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rj_image/sets/72157652032915496
【攝寫漫步】延伸閱讀:
新北市:
【攝寫漫步】來猴硐總愛拍貓(壹)
【攝寫漫步】來猴硐總愛拍貓(貳):光復里貓村/漸變的老山城
【攝寫漫步】三貂嶺:小站中的小站
【攝寫漫步】瑞芳車站福州胡椒餅:在地美味的鮮明光影
台北市:
【攝寫漫步】迪化、永樂街頭縮影:年節前夕的街頭快拍
【攝寫漫步】上下樓梯的幾米:捷運南港站
【攝寫漫步】蘇拉過後:颱風過境後的基隆河左岸
【攝寫漫步】謎城寶藏巖
【攝寫漫步】城東隨走:市長官邸、台大社會科學院、李國鼎故居
【攝寫漫步】茉莉二手書店(台大店)新址:深處鬧區巷弄的慢讀空間
◎各式合作、邀稿、交流請聯繫RJ:rockjayimage@gmail.com,感謝造訪。
◎RJ(小Co爸)攝影文字輯FB粉絲團,歡迎按「讚」~~請點圖連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