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關於RJ】
接受二十多年文學薰陶的攝影騷人,喜愛透過文字與圖像記錄生活、抒發感想。特別鍾情街頭與漫步攝影,無法在室內待太久,視旅遊為生活動能,藉影像與文字記錄多樣的人情風土。現從事專案攝影、特約採訪、專欄寫作、活動記錄、叢書編撰、數位出版、圖文整合等。

目前分類:【攝寫漫步│城市空間】 (1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內湖公民會館_首圖 

以前,RJ對內湖非常不熟悉,只要進來幾乎就會迷路。直到遷徙台北東端,幾年來上山下湖、四處踏查,如今對這塊集自然、科技、文教、休閒等眾多生活取向於一身的獨特行政區,也逐漸累積了不少知識與心得。

若說內科與基隆河截彎取直後的舊宗路一帶,是新內湖的代表,那大湖與碧湖兩湖之間,內湖、成功與文德路交織的區塊(如今捷運內湖站、文德站沿線),就是老內湖的根據地與發展核心。相較台北西區的文史遺跡保存量,港湖地區於此著實不多;因此,類似內湖庄役場會議室這樣的日治時期老建物,能在都會更新的洪流中被珍藏下來,實在難得。

文章標籤

RJ I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忠孝橋引道拆除記錄首圖-2

在寫這篇文稿時,忠孝橋與忠孝西路早已恢復通車,北門也以嶄新面貌示人了。
整理當天的拍攝檔案,除了前篇列出的整體記錄(【城市空間】忠孝橋引道拆除記錄(一):從北門走向北門的廣角與特寫 ),也額外挑出兩大RJ很喜歡的主題來專章分享,分別是「破壞者」「圍繞的人物」

忠孝橋引道拆除記錄首圖-3

文章標籤

RJ I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忠孝橋引道拆除記錄首圖-1

巨大的機械撞擊聲由遠而近,步出捷運北門站二號出口,發現塔城街中央已被大量砂石車與圍籬佔據。往忠孝西路方向,冬陽暖意與二月寒風混合在塵土飛揚中,伴隨逐漸清晰的施工機具與工作人員身影,忠孝橋引道已所剩無幾。

這天是年初二,距拆除動工不過兩天時間,但進度卻十分快速。除了北門附近還剩下些高架道路,往兩側延伸處都已化為平地。最近,電視與網路新聞不斷播送北市政府的「全區同步」拆除計畫,看著畫面中熟悉的橋面與墩柱一一傾垮,忽然覺得身為多年老友,是該去記錄些難再重現的畫面。

於是,趁著年節期間的好天氣。上午九時左右,拎著相機,本人出現在響聲震天、石塵飛舞的工地現場。

忠孝橋一 (1)

忠孝橋一 (18)

忠孝橋一 (56)

文章標籤

RJ I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彩虹眷村-首圖-1024

眷村彩繪,如今似乎是個常見的老空間重生手法。但論其濫觴,位於台中市南屯區的彩虹眷村絕對當仁不讓。這次難得安排台中行,RJ老早就把這慕名已久的地方列入造訪名單。

當天,我們走國三南下,於新竹系統換國一後,直取台中南屯交流道。接下來,五權西路三段左轉忠勇路,行至嶺東南路右轉,彩虹眷村馬上出現在左側視線。

不過,和預想中的「老眷村」不太一樣,彩虹眷村目前已經「社區公園化」。一旁除了闢建平面停車場、公共廁所,甚至還搭起兒童遊戲設施,已不再是那滿佈曲折巷弄、由灰黑水泥磚牆砌成的陳舊方陣模樣。該怎麼說呢?或許算是個現代化、觀光化的大眾景點了。

駐守繽紛眷村中的夢想戰士
抵達時,剛過中午,但天空雲層仍厚,微有陽光。眼前卻見一群人簇擁著,不知在觀望什麼。湊前看,人群中心,一位滿身繽紛、頭戴鋼鐵人面罩、手持吉他的男子,正在熱情高歌著「夢想」。後來得知,原來我們巧遇了大名鼎鼎的「彩虹戰士」。

戰士身旁,擺放了同樣五顏六色的打賞箱、數把烏克麗麗,還有兩頂變形金剛中柯博文與大黃蜂的頭盔,配上充滿活力的歌聲與遊客互動、拍照,十足熱情。

彩虹眷村 (2)

文章標籤

RJ I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西本願寺首圖

沿著行人零星的中華路由南往北,走向西門町;雖然已過正午時分,但日頭的威力絲毫未減,熱浪波波襲來,有點辣得難受。當時正結束一段會議訪談,準備展開覓食行動,只是,左手邊緩緩靠近的一片古樸綠意,卻將我的視線牢牢攫住。

位於中華路一段與長沙街二段交會處的西本願寺廣場,仰慕大名已久,今天正好打門前過,儘管烈日當頭、飢腸轆轆,還是本能性地抽出光學數位小機器,進去探索一番。

西本願寺的歷史淵源:6大重點導覽
以前,就聽聞西門町附近有個日式寺院古蹟,後來得知即將修復改建為文化廣場,一度十分期待。不料後來忙碌異常,竟忘了持續追蹤近況。直到Wen日前與好友相約其中「八拾捌茶」聚會,才又將「西本願寺」從RJ記憶庫中提取出來。

走逛同時,隨手翻了翻西本願寺導覽折頁,內中分歷史淵源與重點建物兩大塊,編排清晰詳盡、條理分明。簡單來說,西本願寺為日本京都淨土真宗本願寺(西本願寺)派,於日治時期來台創立的台北別院,與當時眾多宗教團體類似,從隨軍提供信仰支持、辦理法會,到逐漸落地生根的布教工作,開始與在地文化產生連結。日人離台後,此地陸續成為交響樂團、理教總公會、中華新村根據地,直到2004年台北市政府規劃為廣場,陸續拆遷違建、核定修復古蹟,2013年重建完成,西本願寺廣場再次以古今交融的面貌迎接新世代。去年,台北市文獻委員會進駐(當天也一併進入拜訪),讓西本願寺廣場的整體文教功能性又更加提升。

西本願寺 (8)

文章標籤

RJ I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四四南村+親子館首圖

台北市信義區目前最熱鬧的區塊,群聚著市政府、101、世貿、威秀、新光三越等龐然巨物,早期,這裡是國軍聯勤兵工廠所在地(據說更早曾為日軍設施)。年輕時身處其中的RJ老爸,多次訴說著哪邊曾經是農田、哪邊自己經常巡邏、哪邊又是住過的宿舍......從小到大,歷歷在耳。或許就是這樣明顯的反差,從原本位處邊陲的管制地帶,搖身為市政中心與商業重鎮,讓親身經歷過的人都特別有感觸。隨著時空變換,老爸也從當年血氣方剛的帥氣青年,到如今含飴弄孫的新科爺爺。

就因為老爸的一段過往,讓RJ從小,雖然對信義區不甚熟悉,卻也不算陌生。當都市化猛獸如餓虎撲羊般,從城中一路向東鯨吞,這塊「肥美」寶地,馬上成為眾家覬覦目標。最後,兵工廠遷移,高樓如春筍般遍地開花,到現在還持續生長;當然,人群與商機也隨著餌食浮游過來,張大嘴巴。

不知不覺寫成懷古傷今的散文了,其實這篇,是要講四四南村與信義親子館。

四四南村+信義親子館 (16)

文章標籤

RJ I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宜蘭舊城首圖

因為「再度」和Stay旅人書店擦身,讓RJ意外多了個可在宜蘭舊城走逛的下午。
無緣親見Stay旅人書店,繼香草街屋老房子任意門講座、2015國際書展後,這已經是第三次了。欲詳其中原委,請參閱:
【記錄時光】淡水、重建街、香草街屋:「老房子任意門」講座
【記錄時光】獨立書店特展偶記/趕搭2015台北國際書展末班車 

宜蘭舊城以舊城東、西、南、北路圍成一圈,從地圖上來看涇渭分明。這次的漫步路線,先從光大巷(【攝寫漫步】宜蘭舊城「百工齊放」:鄂王社區光大巷的古往與今來 舊城西路端出發,沿碧霞街城隍街西後街武營街,再回到酒廠所在的舊城西路,類似一個「5」字型。這樣的路線雖然不長,但是一邊推著小Co、一邊攝影,卻也花了大約半個多小時。以下就依其中四條主要道路,分享這次的走拍過程。

宜蘭舊城隨走 (6)

文章標籤

RJ I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永樂迪化首圖

前一陣子,為了Wen手作安撫巾的材料(我也順便尋找些拍攝佈景),走了趟永樂市場、逛逛好久未去的迪化街。當時已近農曆新年,在重慶北路下車後,熟悉的年節氣氛撲面而來。一度感覺淡薄的傳統年味,在這台北古城的發跡處,依然爽朗健在。

逡巡老台北年味:久違的街頭快拍
街頭快拍是非常有趣的拍攝模式,RJ多年前就深愛此道。手持一台小相機,快步街頭,隨手取景。八成以上的照片,從拿起相機、構圖、對焦到按下快門,幾乎都在3秒以內完成,可說是即興的機動式攝影。對RJ來說,除了利用雙眼觀察,有時更需要「預測」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動作。一次快門,沒有重來機會,不論拍得如何,都是無可取代、獨一無二的瞬間光影。

這次移動的範圍,沿重慶北路、民生西路,轉進迪化街,至霞海城隍廟與永樂市場。時近年節,糖果、乾貨、藥材、零嘴等攤位大行其道,金色與紅色就是主調;遊逛的人潮雖已湧現,卻未到寸步難行的境地,走來還算愜意。

大稻埕、迪化街一帶,是台北典藏最豐的現地歷史博物園區,老得很有味道。無論建築、店舖、街道,與時尚繁華的東區、親山宜居的南北區截然不同,雖然狹小、擁擠、昏暗,卻散發最為道地的台北原味,值得細細品嚐。早些年,此區也是RJ極愛的漫步取景場域。

文章標籤

RJ I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蘇拉過後 首圖

這篇文章攝寫於2012年八月,當時RJ與Wen還身居南港北端的基隆河畔。
八月某一天,一位名叫「蘇拉」的颱風登門造訪,淅瀝嘩啦地喧鬧一陣。隔天,氣候雖然逐漸穩定,但雲層仍厚、天色也昏昏暗暗。趁著雨過天晴,兩人跨過河堤,散步基隆河左岸河濱公園。

這是RJ比較少見的「災後攝影」,利用這次機會,捕捉風雨過後、滿目瘡痍的片段景物。雖然大多都是些雨水沖刷後的殘留,但自然威力的展現,依然在此以小見大、令人震攝。

風雨後、仍然挺立
蘇拉,是搬來南港後遇到的第一個「有感」颱風(同時也是第一個「有假」颱風)。這傢伙除了折斷了我一支200元買的新傘(不到一個小時就從便利商店的傘架上進了圾圾桶),還把兩個趕路回家的夜歸人淋成落湯雞;但也因此賺到了可以清清冰箱庫存,以及補做家事的時間。

第二天,颱風過後的早晨,天空頗灰、風也微涼,但從雲隙間露出的太陽,卻也提醒我現在還是炙熱的八月。帶著Canon EOS 5D Mark III與EF 40mm F2.8 STM,輕裝想出去拍點什麼,一半是為了工作、一半也是很想走走。

散步到離家數公尺遠的基隆河左岸河濱公園,滿地黃土泥沙,以及被滾滾洪流沖刷下來的木塊與雜物沿步道蔓延開來,撲鼻盡是潮水退去、太陽曝曬後,那股獨特的潮濕氣味。

蘇拉過後 (12)

蘇拉過後 (13)

文章標籤

RJ I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南港捷運首圖

漫步攝影,可以緩慢品味,也能夠迅速進行。以下這篇,就只花了大約不到3分鐘拍攝完成;從樓梯下走到樓梯上,大致這樣的時間。

即使不經意,卻始終相伴
夜晚,搭乘捷運板南線回到熟悉的南港站,走熟悉的2號出口上來。

板南線與文湖線整合後,避開上下班時段,南港站還是一如以往地人潮稀少;也因此讓這全線唯一的幾米主題車站,得以靜靜地慢活在台北市東端地下某處。

站體內,幾米「地下鐵」主題作品主要呈現於候車月台,以及前往忠孝東路的出口階梯牆面。這天,因為選擇2號出口上來,所以就集中於此拍攝。

牆面由下往上,集結許多幾米故事中的角色,如「微笑的魚」、「向左走向右走」、「月亮忘記了」、「小蝴蝶小披風」、「毛毛兔」等。雖然RJ對幾米不是非常熟悉,但總還是依稀記得些常見的角色。這些人物伴隨旅客,依序上下樓梯,彩繪攪動了捷運一向制式的空間感。

南港站(或許該說板南線由市政府往東)的站體照明通常不會太亮,尤其候車月台。昏暗燈光配上幾米大篇幅畫作,有時給人奇幻詭譎的感受,適時融入地下鐵寂寥的「等候」意象,別有現代都市隻身行旅風味。

我很喜歡,即使不經意、默默經過,它卻始終相伴的存在感。

南港捷運 (2)

南港捷運 (4)

南港捷運 (5)

文章標籤

RJ I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寶藏巖首圖

無論何時來看,寶藏巖在台北市區都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,難以複製。
緊鄰河畔,結構卻有如山城般堆疊交錯,建築間以彎曲窄小的階梯、走廊緊密結合,時而轉上、時而陡下,你總是會期待盡頭到底有怎樣的景觀出現,像小孩子的探索樂園或迷宮,渾然天成又處處充滿人事痕跡。

在紐約時報眼中,寶藏巖甚至是與台北101齊名的景點。

一開始,只是因為藍天白雲
到目前為止,RJ已經跑了好幾回寶藏巖,雖然後面幾次都是因著工作上需要測試相機,但也歸因於這裡有太多可取景之處,所以每當有類似需求時,放眼大台北,總是會想到它。

至於第一次拜訪這裡,則完全是在意料之外。

當時,應該是個炎熱八月天。不知為何,連續好幾個週末,天空都異常吸引人;終於有個空檔,趕在颱風來臨前,出門讓快門活動一下。

原本只是打算在河濱公園逛逛,沒想到遇到道路施工,黃沙飛天,一路被逼到永福橋上。就這樣從永和一路散步到了台北市、散步到了自來水園區、散步到了寶藏巖。之前,搭公車經過福和橋,從台北市往永和方向,望著右方那點點燈火、層層堆疊的聚落,總是想一探究竟,如今竟意外闖了進來。

寶藏巖正好被新店溪、公館鬧區東緣、自來水園區與福和橋引道包圍,是典型的城市角落。一般來說,前往寶藏巖會由汀州路三段230巷(福和橋下一座停車場旁)進入,若是乘捷運,也是從公館站沿著汀州路過來。當時的路線,則是沿著新店溪河岸自行車道進入,等同是從「後門」造訪。

那時約莫下午三點,灰色與不時裸露出的紅色,就是眼前寶藏巖的基調。
錯綜複雜的樓梯與高低交織的巷道,好像一不小心就會迷失在這座磚石謎城。說真的,我連怎麼進去、怎麼出來的,當時也搞不太清楚。一直到後來連續跑了幾次,才大致摸透這裡的枝莖脈絡。

寶藏巖 (1) 
▲從汀州路三段230巷轉入,經過一座停車場,路過觀音亭,即可抵達寶藏巖。(此為由寶藏巖往汀州路的方向)

寶藏巖 (3) 
▲甫進入寶藏巖,馬上就會看到著名的信箱牆。

寶藏巖 (63)

文章標籤

RJ I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城東隨走首圖

城市有時像個小孩,也會持續長大。
雖然長大的過程會丟掉很多東西,但只要仔細觀察,還是可以在身邊,找到它成長過程的蛛絲馬跡。

從以前就對一座城市的過往很感興趣,自從入手了數本探索老台北的行旅手記後,便開始按圖索驥,加上點自己的隨興,信步漫遊這座新舊分陳的都市。

城東:政、教、醫、文、藝共寫的城市軌跡
這裡所謂的城東,大致上為今日中山南路、市民大道、金山南路與仁愛路圍起來的範疇,其中有醫院、辦公廳、學校、官員宿舍等等,幾條寬闊、排列整齊又少車的道路,與紅磚矮房、新式高樓交互錯立,是以人文、行政、教育為核心,整體性很明確的一塊區域。

原本想從齊東街進入,不料齊東老屋被鐵皮層層圍起,無法接近,便向南轉入杭州南路,沿著台大社會科學院圍牆往徐州路前進,這次的活動範圍也主要在這個區塊。

建於1940年的市長官邸,位於徐州路中段,為日洋混和建築,日治時期即為官舍,光復後成為台北市長官邸,如今轉型文藝推廣中心,不時舉辦藝文活動與宴會。當天即有特展與宴席,裡面鬧哄哄,門口卻酣睡著一頭黃狗。

文章標籤

RJ I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駁二首圖 

駁二、駁二,在台北工作時,許多南台灣的攝影師朋友,總是一再提到這似乎很火的拍攝點。兩個月前,難得走一趟久違的高雄(我對高雄的記憶,當時還停留在高捷尚未誕生的年代......),便順理成章地列為「必經之地」。

總愛「再生」的台灣閒置空間
駁二藝術特區,簡單說,就是台灣目前常見、類似台北松山或華山園區的一個「再生空間」。

「把長久沒有使用的建築物、場所,經過重新整理、修建......再重新經營、使用這些地方。」何謂再生空間?這裡應該說得非常「直白」了(引自《台灣的再生空間》導論)。書中甚至提到,再生空間可以營造「消除治安死角」、「重現歷史」、「再創造生活記憶」與「增加藝文活動空間」等等效果,似乎好處多多。

姑且不論大部分遊人是否真能在此體驗「歷史」、「再造生活記憶」或感受到「藝文」氣息;但相信「提升貨幣流動率」、「遛狗遛孩新選擇」與「加速相機記憶卡爆滿」等現象,發生機率應非常高。這些大型的再生空間,往往存在著許多閒置場地,近年也成為眾多特展、表演的舞台;當然,與愈來愈夯的「文創產業」更是緊緊相擁、無法分開。

台灣的閒置空間,在這樣不斷「再生」的循環中,是否能在文創、藝術、展演或市集等「既定主題」中找到新方向,值得期待。

文章標籤

RJ I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