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春,微涼的小雨天氣,最適合造訪具有歷史淡淡痕跡的台灣小鎮。淡水,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,尤其手上有幾卷底片時,那種隨性記錄的氛圍就更濃重了。
對「老街」的一點點牢騷
淡水地區一直以來都是北台灣文化重鎮,由於地理位置,無論人情、古蹟,都以海運、殖民、戰爭與西方文化緊緊相繫。此外,河口風光與對岸觀音山動人美景,以及捷運開通後不斷擴張的「老街」版圖,成為近年來人氣極旺的觀光熱點。
然而,台灣目前許多所謂的「老街」發展,雖然大部分仍有顧及在地歷史文化(如保留部分建物、興建文化館等等),但往往因為遊人「湊熱鬧」的個性,讓各式店家也聞風而至(多半與當地方風情無關,例如大量的懷舊小舖、紀念品店、各式小吃,甚至扭蛋店、投籃機等等),進而讓台灣許多老街,變成「在歷史建物中販賣或展示新時代產物」的「創新」組合。無論集集、內灣、深坑等地,都可看見這樣的現象。其實,老街或許就應該靜靜地存在著,讓時間洪流緩緩刻劃痕跡,即使人煙稀少、難以抵達。
感覺有點過於商業化?但從一般人的旅遊意識(有得吃、有得玩、再加上一些些似有若無的在地文化)來看,這樣的發展模式似乎也無可厚非了。只是,對於在地文化的保存與發揚者,或是一些想要跳脫表面、探尋真實歷史面貌的遊人來說,就需要花上更多力氣,在嬉鬧、擁擠的人潮中,仔細搜尋這裡為何「老」、哪裡「老」;而不僅是點個小吃、買個名產、拍幾張照。
重建街,與嘈雜比鄰的寂靜
想要在淡水這樣早就被遊客大量「開發」的地區,找到所謂「真」老街,其實比想像中容易許多;甚至連已經往返淡水多次的我,都屢過其門而不入。
重建街,單是從地理位置(位處福佑宮與渡船頭正後方),就可說明它是早期淡水港灣發展時的重要街道。近年,重建街雖一度遭逢拆除危機,但靠著有志團體的奔走,才得以保留下原貌;若是從文化路端進入,重建街新舊房舍的分界線將更顯而易見。
中正路福佑宮前始終人來人往,但只要從宮旁的石階路上行,不出三分鐘,就可以快速造訪重建街。若是遇上沒有假日創意市集擺攤的日子,你會發現從雜沓的喧囂中,一瞬間闖入安靜、緩慢的時空,原來如此容易;甚至驚訝這樣多的遊人,竟如此輕易便對它視而不見。
被輕描淡寫的漢人文化
現在,重建街還有幾家小店在持續經營著,也會在假日舉辦創意市集與文藝活動,希望讓更多遊客認識這條老街,也提供更多新舊文化交流的機會(從四周牆壁上照片或塗鴉,可以明顯感受到)。雖然,部分活動可能與老街歷史淵源沒有直接關係,但至少這裡還沒有被商家大舉入侵,值得慶幸。
重建街目前少有的在地店家「香草街屋」老闆,在我們進入店中參觀時,正述說著重建街這段少為人知、但卻隨手可得的歷史故事。相對於大家耳熟能詳的紅毛城、禮拜堂、小白宮等「西方」文物古蹟,其實重建街一帶,正是淡水漢人文化發展的重鎮;只是,目前似乎過於被「輕描淡寫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