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關於RJ】
接受二十多年文學薰陶的攝影騷人,喜愛透過文字與圖像記錄生活、抒發感想。特別鍾情街頭與漫步攝影,無法在室內待太久,視旅遊為生活動能,藉影像與文字記錄多樣的人情風土。現從事專案攝影、特約採訪、專欄寫作、活動記錄、叢書編撰、數位出版、圖文整合等。

目前分類:【攝寫漫步│轉巷】 (6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151004 101-首圖

這是一篇簡短的圖文,記錄一次簡短的路邊攝影。

對部分台北人來說,101或許已是司空見慣的存在。當然,拍攝101的地點很多、手法也不少,但像這樣騎車到一半停在路邊、臨時起意的機會卻頗為難得。

首先,天氣要好、再來,角度要好、還有,路邊有停車空間、最後,手邊剛好有相機。

拍攝這組照片時,正好為了攝影案在台北巷弄內穿梭,騎車來到吳興街北醫一帶,幾個轉彎後,忽然出現一片廣袤空地,在藍天白雲背景前,101聳立在一整排老舊公寓後方,距離感被壓縮了,呈現出新舊對比、卻頗為平衡的漂亮構圖。剛好附近十分空蕩,車流也少,停妥車後就在路邊掏出相機,捕捉這巧遇的畫面。

文章標籤

RJ I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光大巷首圖

礁溪、羅東,或許是外地人旅遊宜蘭的首選,但若論及這塊土地的人文歷史、產業脈絡,宜蘭市舊城區則絕對無法忽視。宜蘭市有種獨特文史氣息,或許是老時光遺留下來的點滴風華,市區雖然熱鬧,但卻與羅東的繁華、礁溪的雜沓截然不同。

這次宜蘭行,意外獲得一段舊城的漫步時光,自然得好好把握。這裡,先將重點放在鄂王社區光大巷的空間藝術,走一趟「百工齊放」的老宜蘭傳統工藝巡禮。

城內、城外、一頁歷史
光大巷兩端銜接於宜蘭舊城西路與西門路間,從頭散步至尾大約5~10分鐘,巷子不長,卻非常「有料」。一般來說,由舊城西路端進入,走起來會比較順。沿舊城西路由南往北,經宜蘭酒廠、電力公司,至楊士芳紀念林園小丘,於「鄂王社區」木構地標對面可找到入口,或是由碧霞宮旁碧霞街繞過小丘也可抵達(RJ一共拜訪過光大巷兩次,就分別採用以上兩種途徑)。

俯瞰宜蘭市區地圖,舊城東、西、南、北路剛好圍成一圈,亦即宜蘭舊城的範疇。與光大巷銜接的舊城西路,古為清時的城牆,日治時期拆牆改建為道路。「城內」(楊士芳紀念林園以東一帶),多為商家聚集;「城外」(光大巷、電力公司以西一帶),則以農業與工匠群聚為主。四門中的「西門」,因著最接近宜蘭河中段的「地利」(貿易商船往返與為數眾多的渡船頭),成為當時宜蘭城貿易活動最興盛區域(今文昌路、舊城西路一帶)。城內外的產業區別,其影響於現今宜蘭舊城巷弄中仍清晰可見。由此,「蘭城百工」選擇光大巷為舞台,亦有跡可循。

鄂王社區光大巷 (1)

文章標籤

RJ I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永春街 (10) 

連結新北市永和與台北市公館的永福橋,最近一直工程不斷。
從永和端的環狀快速道路、環河道路引道、橋面上的自行車與行人棧道,到台北端的自來水園區與週邊自行車道,甚至台大水源校區宿舍一帶的BOT建案等等,在雙北市的「共識」之下,可說是一個重點翻新區域。

但在這個範疇內,唯有一處,不但自始至終未見更動,甚至還保留著數十年前的生活態樣,有如時光暫停一般,雖與繁華熱鬧的公館地帶比鄰,卻形成明顯對比。它就是舊三總後方的一整片老眷村,也是我這次走逛的主角「永春街」。

這次,本來想到台大附近的二手書店逛逛,順便走拍些東西。忽然想起,這不知經過多少次,但卻鮮少注意過的巷口。步行下永福橋(如果開車過橋,就會直接來到台大宿舍前方),由思源街往汀州路方向,永春街就在左手邊,是一條幾乎緊貼著堤防,非常不起眼、陳舊的巷子。

漩入一條老時光巷弄
才剛轉入永春街,時光有如瞬間倒流十幾年。

兩側是標準的早期眷村矮房,斑駁的磚牆、漆黑的屋瓦、門外懸掛著棉被與堆積著家當。童年時代的雜貨鋪,在這裡依然吸引孩童;路邊擺攤魚販與顧客的輕聲對談,以及不知從哪戶人家傳出,呼喚孫兒回家吃飯的沙啞喊聲,都再再纏繞著耳膜,似乎馬上要漩入時光洪流中。這時,我才注意到,坐在屋外,好幾位用平靜眼光目視我這位猛按快門的老者。

好像闖入了一座陌生城市,從一位觀賞者,變成了被觀賞者。

從思源街一直到汀州路三段24巷(這條巷子因為連接著上永福橋的引道,因此雖窄小但卻常常車水馬龍),短短巷弄,卻道盡了一座眷村的歷史與現況。好像回到小時候,再次漫步在台南永康的老眷村裡。

老眷村,除了滿佈歷史痕跡的物事,更引人的是其中蘊含的人事變遷。
永春街,又藏有多少人事的滄桑?或許,從每位老者的臉上,或多或少可以讀出一二。

永春街 (3)

永春街 (4)

文章標籤

RJ I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003 

待在醫院月子中心,陪伴Wen與小Co的日子,算起來也有三個多禮拜。
在這樣悠然的環境處久了,不免想要利用時間,探探週邊的環境。所以總會藉由外出採買的機會,去繞繞未曾經過的小巷。某次,穿過人潮漸退的吳興街,在156巷附近,意外發現全聯賣場與台北市立圖書館三興分館竟比鄰而居,讓採購與閱讀的願望一次滿足。加上沿途美食不少,到了後期,幾乎每隔幾天就會前往此區逛逛。

後來,透過月子中心的窗口,發現有條小巷,不僅可以避開人潮雜沓的吳興街,更是通往市立圖書館的捷徑。這條小徑,就是吳興街220巷11弄。

013 

吳興街的平行線
從醫院吳興街端大門出來,不往十字路口方向,而是立即左轉,可發現一條不明顯的斑馬線。沿斑馬線跨過220巷,即可進入11弄。

吳興街220巷11弄其實不長,到後段已切換為156巷7弄,從頭快走到尾,大約只需2~3分鐘。但是這樣窄小的路徑,卻非常密集地與眾多巷子(170、184、190巷)垂直相接;有趣的是,這些巷子甚至比弄還要狹窄。因為與熱鬧的吳興街平行延伸,只要穿過前面提到的任何一條小巷,即可快速通往吳興街。途經此處,沿著筆直視角窺視那端方寸間的壅塞,似乎可以捕捉到那麼一點瞬間縮影。或許,因著如此地利之便,許多攤販、商家的後勤基地也選在此處。

與吳興街息息相關的,還有這裡的車流。只要稍微了解吳興街的榮景,應會明白要在其間開車經過並不容易(尤其是上午)。所以這條巷弄,就成了通往莊敬路或信安街最方便的替代路線。即使只是短暫經過,也不時需要左閃右躲。

002

011

006

文章標籤

RJ I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05 

最近,愈來愈多遊人,喜愛在台北的小巷弄中間穿梭。
台北,熱鬧幹道旁的建物總不斷翻新、店家交替更迭;但往往只要轉進一旁巷弄,不出幾公尺距離,就會呈現另一股完全迥異風貌,有時是條巷子、有時是整片社區。而繁華、匆忙的台北,平時潛藏著的歲月吟詠、成長軌跡,便容易在這裡被一一探出;不僅是新、舊的區別而已。
這樣迷人的小巷弄其實很多,青田街六、七巷就是其中之一。

新式老台北
發現青田街,可以說是記錄城市巷弄的濫觴。

以前,幾乎每週都要跑一趟位於建國南路的台北市圖總館;某次隨興改搭公車,選擇從金山南路過去,無意間發現這條風味獨特、卻還未「出名」的小巷。

當時,我的基本路線是,從金山南路北向的「金山大廈」公車站出發,右轉入潮州街,一路前行,穿過金華街164巷,即為青田街六巷、七巷。再往下走,跨過新生南路,穿越大安森林公園,最終抵達市圖總館。一路下來,大約30~40分鐘,是一條充滿人文、自然風情的都會走廊。

青田街其實不長,北頂金華街、南抵和平東路一段,中間向東西各分成五、七、九、十一與二、六、八、十二巷。雖然幅員不大,但劃分卻十分工整。青田街與附近的潮州、麗水、永康、金華、連雲、泰順等街道(甚至可一路連結到師大附近),自成一塊「新式老台北」。源自日治公務員宿舍的痕跡,無論從道路規劃或建物造型,都可以查探出端倪;甚至連緩慢、悠然的生活步調,都一併傳承,只要從車水馬龍的大路上轉進,就是另片天地。

在這裡,日式平房、矮層公寓、不經意出現在街角的老店,與轎車、高樓大廈、三五成群的年輕潮客衝撞、混搭,卻也意外和諧。沒有忠孝東路、東區的亮麗新穎,也不似迪化街、艋舺的陳舊古樸;好似一座城市的歷史發展,每個階段恰恰都在此保留了一塊空間。

15

02

途經,悠然存在的六、七巷
距離上次造訪青田街六、七巷,也有好一段時間,最近趁著空檔,又走了一趟;發現除了招牌屢屢更新的「青田七六」,竟無太大改換。

青田街六巷,兩側青蔥的樹蔭扶疏,磚牆、水泥、日式瓦屋,從眼前一路開展,即使偶爾汽車呼嘯而過,也都籠上了些許懷舊。經過這段時日,沿途新增了幾家小舖或展場,與週邊景緻卻十分融洽。「青田七六」早期是日本教授集體興建的「大學住宅」,1945年馬廷英教授入住後,便成為馬家的住居。直到2006年,此地被列為台北市市定古蹟,跟著便是修復計畫的啟動,如今已經成為一個新興的文化資產園地(當然,少不了經濟效益)。下次,有機會便要登門叨擾片刻。

12

14

04

文章標籤

RJ I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005

初春,微涼的小雨天氣,最適合造訪具有歷史淡淡痕跡的台灣小鎮。淡水,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,尤其手上有幾卷底片時,那種隨性記錄的氛圍就更濃重了。

對「老街」的一點點牢騷
淡水地區一直以來都是北台灣文化重鎮,由於地理位置,無論人情、古蹟,都以海運、殖民、戰爭與西方文化緊緊相繫。此外,河口風光與對岸觀音山動人美景,以及捷運開通後不斷擴張的「老街」版圖,成為近年來人氣極旺的觀光熱點。

然而,台灣目前許多所謂的「老街」發展,雖然大部分仍有顧及在地歷史文化(如保留部分建物、興建文化館等等),但往往因為遊人「湊熱鬧」的個性,讓各式店家也聞風而至(多半與當地方風情無關,例如大量的懷舊小舖、紀念品店、各式小吃,甚至扭蛋店、投籃機等等),進而讓台灣許多老街,變成「在歷史建物中販賣或展示新時代產物」的「創新」組合。無論集集、內灣、深坑等地,都可看見這樣的現象。其實,老街或許就應該靜靜地存在著,讓時間洪流緩緩刻劃痕跡,即使人煙稀少、難以抵達。

感覺有點過於商業化?但從一般人的旅遊意識(有得吃、有得玩、再加上一些些似有若無的在地文化)來看,這樣的發展模式似乎也無可厚非了。只是,對於在地文化的保存與發揚者,或是一些想要跳脫表面、探尋真實歷史面貌的遊人來說,就需要花上更多力氣,在嬉鬧、擁擠的人潮中,仔細搜尋這裡為何「老」、哪裡「老」;而不僅是點個小吃、買個名產、拍幾張照。

003

004

重建街,與嘈雜比鄰的寂靜
想要在淡水這樣早就被遊客大量「開發」的地區,找到所謂「真」老街,其實比想像中容易許多;甚至連已經往返淡水多次的我,都屢過其門而不入。

重建街,單是從地理位置(位處福佑宮與渡船頭正後方),就可說明它是早期淡水港灣發展時的重要街道。近年,重建街雖一度遭逢拆除危機,但靠著有志團體的奔走,才得以保留下原貌;若是從文化路端進入,重建街新舊房舍的分界線將更顯而易見。

中正路福佑宮前始終人來人往,但只要從宮旁的石階路上行,不出三分鐘,就可以快速造訪重建街。若是遇上沒有假日創意市集擺攤的日子,你會發現從雜沓的喧囂中,一瞬間闖入安靜、緩慢的時空,原來如此容易;甚至驚訝這樣多的遊人,竟如此輕易便對它視而不見。

被輕描淡寫的漢人文化
現在,重建街還有幾家小店在持續經營著,也會在假日舉辦創意市集與文藝活動,希望讓更多遊客認識這條老街,也提供更多新舊文化交流的機會(從四周牆壁上照片或塗鴉,可以明顯感受到)。雖然,部分活動可能與老街歷史淵源沒有直接關係,但至少這裡還沒有被商家大舉入侵,值得慶幸。

重建街目前少有的在地店家「香草街屋」老闆,在我們進入店中參觀時,正述說著重建街這段少為人知、但卻隨手可得的歷史故事。相對於大家耳熟能詳的紅毛城、禮拜堂、小白宮等「西方」文物古蹟,其實重建街一帶,正是淡水漢人文化發展的重鎮;只是,目前似乎過於被「輕描淡寫」了。

008

文章標籤

RJ I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