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小站中的小站」台灣自然書寫家劉克襄,曾如此形容三貂嶺車站。甚至,某些自命追尋孤獨寂寥、嚮往隻身漫遊的背包客,竟覺得這裡擁有「巨大又便宜的荒涼和孤獨」。
三貂嶺究竟有多特別?
在台灣的鐵道山城中,或許再難找到類似的獨特況味。如此遺世,卻又緊傍市區;如此低調,交會的火車班次卻那樣頻繁;如此寂寥,但帶給遊人的震撼卻著實巨大。從字面上或許很難明白,但只要親身走訪,相信就能體會箇中滋味、體會這種既渺小又浩瀚的奇特感受。
搭火車,不見得要快飛
RJ雖然不是鐵道迷,但卻深深愛上台灣的鐵道。
鐵道旅行,總帶有那麼一點浪漫、懷舊與愜意。隨著規律的搖晃震盪,沿著既定路線,窗外景緻緩緩加速、倒退、又緩緩減速、滑行,所有歷史軌跡、今古牢騷,都被化消在這悠然前行的速度裡,不急不徐。
如你自詡為漫步旅行者,跳上一班停停開開的區間車,比飛馳的高鐵或自強號,更能深入體驗這串起全島的綿密路網;若是還打算發現些隱藏小站,尤是如此。
台灣對鐵道依賴甚深,太多產業、經濟與人文脈動,都曾因著鐵皮、車軌與站體的交互碰撞,而緊密連結、穩定運轉起來;與鐵道共生共存的講古題材,更是層出不窮。對部分台灣人來說,鐵道、火車早已是超脫「交通工具」的存在。
老車站、老鐵道與相關文物,似乎有股魔力,能夠瞬間把人拉回童年與過往;這種帶有「流動」、「交會」意象的歷史陳述方式,總是對泛泛遊人發出極大吸引力;無論是由衷醉心或看花走馬。
或許是基於以上理由、又或許單純想要追求一種緩慢步調,選擇近郊旅行方式時,RJ總是熱愛搭火車,尤其是每站皆停的普通區間車。若是沒有這種質樸的交通工具,身邊的小巧風景將被輕易忽略,也不太有機會觀察車廂中匆匆交錯的士農工商;而三貂嶺這樣的特色小站,或許會更難被人所發掘。


三貂嶺,小站中的另類明星
「小站旅行,只適合少數人前往。小站走訪,正是一個人展現旅行風格的最好場域......搭火車遊台灣,最精彩的部分即是造訪這類小站。透過它們的風貌不一,各形各色,豐富我們的鄉野見識。」劉克襄此言,套用在三貂嶺甚是貼切。
三貂嶺與猴硐僅一站之隔,卻是兩樣情。一個已經是全台知名的觀光山城(尤其是賞貓),另一個則仍維持冷清寂寥的舊時樣貌。1922年,猴硐至三貂嶺間鐵道啟用,平溪線開通後,這裡一度為列車的發車站(後曾改為轉運重鎮瑞芳,如今平溪線已與深澳線整合)。當時除了設有車庫,還有天橋、號誌塔樓等設施。原始的木造站體,雖已於改建後換為水泥建築與鐵皮屋頂,但內部卻仍非常精簡小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