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香草街屋 (9)-1 香草街屋 (9)-1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pic.pimg.tw/rjimage/1417966582-3745723125_n.jpg&height=640)
很少有機會,週間晚上七點,出現在遊人零星的淡水街頭;而即將要轉上的重建街,人煙將會更加稀少。
今年一月,RJ與Wen(還有肚裡的小Co)曾拜訪了一次重建街,當時便對淡水竟還留有這樣古樸的文史環境感到訝異(詳見:【攝寫漫步∣新北】微雨、淡水、重建街 );這次重回舊地,則是為參加於重建街香草街屋舉辦的「老房子任意門」講座。
活動共分四場,皆於香草街屋舉行,分別邀請台中「清水散步」、台北「青田七六」、宜蘭「Stay旅人書店」與香草街屋主人,分享老屋再生、場域經營的歷程與心得。RJ與Wen原本報名了後兩場,但因公事與Co事,最後只能由RJ代表出席最後一場,也就是香草街屋的「主場」活動。
淡水與重建街
提到淡水,除了阿給、鐵蛋,更多人會聯想到紅毛城、小白宮等西洋文物史蹟;然而,最早經營這塊土地的,卻是漢人。
淡水的開發稍晚於對岸八里,當時漢人主要在中心「蛋黃區」活動,圍繞著福佑宮與渡船頭發展,福佑宮旁的重建街即為交通要道。經營淡水約90年後,傳教士馬偕醫生上岸,由於中央地帶已被漢人「盤據」,因此禮拜堂選址於較偏離核心的西側;另一批經商的洋人,則在目前淡水捷運站附近設立倉庫。整體來看,淡水的中心地帶是漢人區、兩旁即為洋人區。
重建街的特色,街屋主人透過畫家陳澄波的作品,形容是「河港山城、紅磚窄巷」。其中,日式木造宿舍、西方洋樓比鄰而居,古蹟密度更是冠居北臺灣。日治時代,重建街擁有最早的自來水系統,除了應付港口大船用水需求,也讓當時街道兩旁洗濯業盛行。此外,由於是聚落核心,這一帶也培育出許多當代名人,如重建街30號便是臺灣文學家王昶雄先生故居。
老屋的今昔:香草街屋
香草街屋,位於重建街14號,具有90年歷史的老屋,目前已為市定古蹟。從阿嬤買下現址開始,一直到父親求學就業,街屋主人蔡以倫的家族,與這間屋子密不可分。但真正回來重新經營,卻是近幾年的事。
無論求學階段,或初入職場,街屋主人在當時,都尚未對這藏身時光布幔下、隱隱存在的老屋產生興趣。離開報社工作後,適逢阿嬤山區土地即將改建為示範農宅,同時參與父親所推廣的長輩共膳活動,逐漸接觸藥草種植。之後,憑著報社醫藥環保組的工作經驗,加上農改場保健植物進修,終於選擇「香草」作為日後發展重心。
除了多方學習,蒐集香草相關資訊與種植方式,有系統地整理成部落格文章,也讓街屋主人結識了一群同好,進而產生將重建街14號改造成香草咖啡廳的計畫;至此,老屋終於被再次看見。整建過程中,大夥還合力把原本因出租給布袋戲展示館、一身黝黑的老屋,還原成古早時期熱門的藍色內裝。然而,就在開業前夕,合作夥伴卻因故退出,這「煥然一新」的老舊空間,其經營工作轉眼間完全落在街屋主人身上。
不過,硬著頭皮開賣的香草街屋,卻帶動一連串後續效應。透過信義房屋提案(老屋新生)、新北市文化局河口幸福體驗與文化部(前身為文建會)創業圓夢等計畫,香草街屋不斷累積場域經營與文化導覽能量。從中,街屋主人體驗到社區營造與行銷的差異、文化旅遊產業(在地達人導覽)的重要性,甚至還因此成立了公司。
至於香草街屋目前主要在做些什麼呢?
據主人所言,除了種植香草、研發販售香草茶的「本業」外,積極投入香草種植教學,是初期最主要的活動;發展至今,授課對象從國小到社區大學,涵蓋甚廣。近來也與淡水幾所大學合作開課,結合老街文化導覽,提供學生服務實習機會。
對香草街屋這樣的老屋再造案例來說,「空間」的經營非常關鍵,亦即如何善用這持續散發歷史氣味的小巧建築。實務上,香草街屋不僅提供相關產品,開放場地讓文創團體或志工進駐,並舉辦各式活動(如本次講座)與教學課程,是快速導入人氣與擴展經營範疇的最佳方式。
最後,提到香草街屋的「工作」,當然不能少了創意市集。
![香草街屋 (1)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farm8.staticflickr.com/7479/15966745532_ca2215aa25_z.jpg)
▲由於地勢關係,香草街屋屬於「層層往上」的建築方式。進門處陳列許多香草茶包與相關產品,牆上一塊塊的香草知識看板,都是主人早期的部落格文章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