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香草街屋 (9)-1

很少有機會,週間晚上七點,出現在遊人零星的淡水街頭;而即將要轉上的重建街,人煙將會更加稀少。

今年一月,RJ與Wen(還有肚裡的小Co)曾拜訪了一次重建街,當時便對淡水竟還留有這樣古樸的文史環境感到訝異(詳見:【攝寫漫步∣新北】微雨、淡水、重建街 );這次重回舊地,則是為參加於重建街香草街屋舉辦的「老房子任意門」講座。

活動共分四場,皆於香草街屋舉行,分別邀請台中「清水散步」、台北「青田七六」、宜蘭「Stay旅人書店」與香草街屋主人,分享老屋再生、場域經營的歷程與心得。RJ與Wen原本報名了後兩場,但因公事與Co事,最後只能由RJ代表出席最後一場,也就是香草街屋的「主場」活動。

淡水與重建街
提到淡水,除了阿給、鐵蛋,更多人會聯想到紅毛城、小白宮等西洋文物史蹟;然而,最早經營這塊土地的,卻是漢人。

淡水的開發稍晚於對岸八里,當時漢人主要在中心「蛋黃區」活動,圍繞著福佑宮與渡船頭發展,福佑宮旁的重建街即為交通要道。經營淡水約90年後,傳教士馬偕醫生上岸,由於中央地帶已被漢人「盤據」,因此禮拜堂選址於較偏離核心的西側;另一批經商的洋人,則在目前淡水捷運站附近設立倉庫。整體來看,淡水的中心地帶是漢人區、兩旁即為洋人區。

重建街的特色,街屋主人透過畫家陳澄波的作品,形容是「河港山城、紅磚窄巷」。其中,日式木造宿舍、西方洋樓比鄰而居,古蹟密度更是冠居北臺灣。日治時代,重建街擁有最早的自來水系統,除了應付港口大船用水需求,也讓當時街道兩旁洗濯業盛行。此外,由於是聚落核心,這一帶也培育出許多當代名人,如重建街30號便是臺灣文學家王昶雄先生故居

老屋的今昔:香草街屋
香草街屋,位於重建街14號,具有90年歷史的老屋,目前已為市定古蹟。從阿嬤買下現址開始,一直到父親求學就業,街屋主人蔡以倫的家族,與這間屋子密不可分。但真正回來重新經營,卻是近幾年的事。

無論求學階段,或初入職場,街屋主人在當時,都尚未對這藏身時光布幔下、隱隱存在的老屋產生興趣。離開報社工作後,適逢阿嬤山區土地即將改建為示範農宅,同時參與父親所推廣的長輩共膳活動,逐漸接觸藥草種植。之後,憑著報社醫藥環保組的工作經驗,加上農改場保健植物進修,終於選擇「香草」作為日後發展重心。

除了多方學習,蒐集香草相關資訊與種植方式,有系統地整理成部落格文章,也讓街屋主人結識了一群同好,進而產生將重建街14號改造成香草咖啡廳的計畫;至此,老屋終於被再次看見。整建過程中,大夥還合力把原本因出租給布袋戲展示館、一身黝黑的老屋,還原成古早時期熱門的藍色內裝。然而,就在開業前夕,合作夥伴卻因故退出,這「煥然一新」的老舊空間,其經營工作轉眼間完全落在街屋主人身上。

不過,硬著頭皮開賣的香草街屋,卻帶動一連串後續效應。透過信義房屋提案(老屋新生)、新北市文化局河口幸福體驗與文化部(前身為文建會)創業圓夢等計畫,香草街屋不斷累積場域經營與文化導覽能量。從中,街屋主人體驗到社區營造與行銷的差異、文化旅遊產業(在地達人導覽)的重要性,甚至還因此成立了公司。

至於香草街屋目前主要在做些什麼呢?
據主人所言,除了種植香草、研發販售香草茶的「本業」外,積極投入香草種植教學,是初期最主要的活動;發展至今,授課對象從國小到社區大學,涵蓋甚廣。近來也與淡水幾所大學合作開課,結合老街文化導覽,提供學生服務實習機會。

對香草街屋這樣的老屋再造案例來說,「空間」的經營非常關鍵,亦即如何善用這持續散發歷史氣味的小巧建築。實務上,香草街屋不僅提供相關產品,開放場地讓文創團體或志工進駐,並舉辦各式活動(如本次講座)與教學課程,是快速導入人氣與擴展經營範疇的最佳方式。

最後,提到香草街屋的「工作」,當然不能少了創意市集

香草街屋 (1)

▲由於地勢關係,香草街屋屬於「層層往上」的建築方式。進門處陳列許多香草茶包與相關產品,牆上一塊塊的香草知識看板,都是主人早期的部落格文章內容。

香草街屋 (6)

▲牆上的「淡水街角博物館」木牌,簡述了香草街屋成立緣由與過程。

香草街屋 (2)

香草街屋 (3)

香草街屋 (4)

香草街屋 (5)

香草街屋 (7)

香草街屋 (8) 

一分為二的老街:重建街拓寬風波
在進入創意市集之前,得先聊聊喧騰一時的重建街拓寬風波。

從表面上來看,重建街曾數度被點名拓寬,目的在於連接淡水市區兩條主要道路;但背後卻牽連著地區廟宇勢力與政治角力等洶湧暗潮。若非在地人娓娓道來,外人實在很難想像,相關單位在面對施工困難(地勢與古蹟林立等原因)、實益有限的狀況下,為何仍執意動工。由此,衍生出施家古厝整建中斷(原本計畫重設為淡水漢人區遊客中心),以及兩次「站(讚)滿重建街」的自發性活動。

自淡水捷運開通後,中正路老街很快就全面「轉型」,比鄰的重建街卻難能可貴地存留下來。在「好事者」(街屋主人的說法)奔走下,除了不少建物陸續列為古蹟,許多在地聲音也一一浮現,讓當局決定採用分段式拓寬(重建街30號王昶雄故居至淡水祖師廟暫維持原狀),並開放社區自行經營,促成了創意市集等活動誕生。

如今,若是從文化路端轉入重建街,幾乎完全無法察覺「老街」的意象。這就是重建街第一階段拓寬工程的結果,雖然產生了一系列新式樓房,卻也讓200年的歷史痕跡就地消化;其中的曲折往返,可想而知。後段居民因著路幅較寬,而提早自行拆遷改建的心態,或許無可厚非;但從此讓重建街的「老」,僅剩下短短幾步之遙,更顯珍貴。

2013年時,又傳出第二波拓寬工程,這次預計一路開拔至淡水祖師廟。身為市定古蹟的香草街屋雖可免除拆遷命運,但路幅卻會因此縮小為三米,加上施家古厝無法貫通,修築一條無尾路效益確實不大。為維護這碩果僅存的文史價值,眾人延續2010年「站滿重建街」精神,於是年底又集結起來,舉辦「讚滿重建街」活動。事後,靠著一群文史工作者的請命,終於讓文化局察覺現況,而使短短的一條老街足以保留至今。

由創意市集開啟的新頁
淡水重建街會逐漸被大眾認識,與創意市集息息相關(RJ本身就是因為得知創意市集活動,才開始探索重建街的故事)。

重建街創意市集於每月第二個週末(六、日)舉辦,趕集時間為下午一點至六點
活動發起與執行,很多都是靠大學生幫忙,從架設網站、粉絲團,到尋覓攤友與宣傳推廣,皆是民間一手包辦。歷經三年多,市集規模已經明顯擴大,連附近的紅樓也願提供場地加入行列。創意市集所產生的效應,不僅吸引中正路人潮走進咫尺間的舊時巷弄,也讓這條匯集淡水漢人悠遠歷史的古樸老街,被更多「有心人士」發覺。

於是,許多為重建街量身打造的活動(如文化導覽、節慶活動、重建國小概念等)陸續出現,甚至吸引了一票人進駐此地,開始「空間經營」的事業,當天也來參加講座的心波力書房主人就是一例。如今,重建街的商家,已足以獨立構成一趟產業文化小旅行了。

香草街屋 (9)

▲講座空間不大、與會者也不多,但氣氛卻很熱絡,桌上還準備了冷、熱各式香草茶。

香草街屋 (10)

▲每場每人茶資200元,但會贈送茶包禮包一組(圖中紙袋),內含多種風味。

香草街屋 (11)

▲街屋主人說,香草茶幾乎都是混合多種香草調製,因此必須賦予每種茶品獨特的名字。其中,「馥郁」原本取名「老街的眼淚」,為表徵即將逝去的老街歷史文化,但後來覺得名字太過悲情,才重新命名。

開始,重新愛上淡水
這場「老房子任意門」講座,雖然出席人數不多,但充分感受街屋主人對重建街、對淡水,以及對香草種植的熱愛。除了深度分享淡水的歷史、文化(尤其是漢人生活圈),也包含許多一般遊客難以得知的在地「內幕」,生動解說更讓人意猶未盡。這一系列講座,雖然聚焦在老屋新生,但其實更是每位主人的文創之路心得。

如何經營一座「空間」?如何透過文化、創意來謀生?背後其實有許多「深謀遠慮」;除了熱情,更需要營造出一種意象,乃至左右逢源、多角發展。透過這次活動,認識幾位以重建街為基地,持續追尋文創夢想的朋友,也看到更多有志之士陸續加入,創意市集的規模越來越大。

會後,散步在人去樓空、萬籟俱寂的淡水河畔,迎著晚風,意外發現自己從未認識過如此安祥、寧靜的淡水。隱沒在喧鬧背後的歷史風華,在夜深人靜時,隨著徐徐微風、閃閃燈火,又悄悄浮現出來,即使早已桑田滄海。

似乎,開始重新愛上淡水。

香草街屋 (12)

香草街屋 (13)

▲這還是第一次拜訪夜晚的重建街,夜深人靜、昏黃燈光,老街散發出另一種獨特的風味。

香草街屋 (14)

▲著名的「戀愛巷」,典故源於居住於重建街的文學家王昶雄戀愛故事。

香草街屋 (15)

▲街角貼著「淡水巷弄人生」海報,和這次講座主題也是異曲同工。後方,對岸觀音山的點點燈火於暗夜中閃爍


相關閱讀:【攝寫漫步∣新北】微雨、淡水、重建街 

香草街屋:
主人:蔡以倫
地址:新北市淡水區重建街14號
電話:0922-265-355
網址:http://herbsmaison.blogspot.tw/
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herbsmaison?fref=pb&hc_location=profile_browser

重建街創意市集:
網址:http://itamsuimarket.blogspot.tw/
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JSMarket?fref=pb&hc_location=profile_browser

RJ(小Co爸)攝影文字輯FB粉絲團,歡迎按「讚」~~請點圖連結:
按讚圖示(RJ)

 

arrow
arrow

    RJ I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