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駁二首圖 

駁二、駁二,在台北工作時,許多南台灣的攝影師朋友,總是一再提到這似乎很火的拍攝點。兩個月前,難得走一趟久違的高雄(我對高雄的記憶,當時還停留在高捷尚未誕生的年代......),便順理成章地列為「必經之地」。

總愛「再生」的台灣閒置空間
駁二藝術特區,簡單說,就是台灣目前常見、類似台北松山或華山園區的一個「再生空間」。

「把長久沒有使用的建築物、場所,經過重新整理、修建......再重新經營、使用這些地方。」何謂再生空間?這裡應該說得非常「直白」了(引自《台灣的再生空間》導論)。書中甚至提到,再生空間可以營造「消除治安死角」、「重現歷史」、「再創造生活記憶」與「增加藝文活動空間」等等效果,似乎好處多多。

姑且不論大部分遊人是否真能在此體驗「歷史」、「再造生活記憶」或感受到「藝文」氣息;但相信「提升貨幣流動率」、「遛狗遛孩新選擇」與「加速相機記憶卡爆滿」等現象,發生機率應非常高。這些大型的再生空間,往往存在著許多閒置場地,近年也成為眾多特展、表演的舞台;當然,與愈來愈夯的「文創產業」更是緊緊相擁、無法分開。

台灣的閒置空間,在這樣不斷「再生」的循環中,是否能在文創、藝術、展演或市集等「既定主題」中找到新方向,值得期待。

至於駁二
高雄在地玩家、飛鳥季社負責人季子弘,在他的《我愛高雄是也》中說到:「駁二藝術特區就像一件由高雄市民集體完成的大型美勞作品,這裡隨時都有展覽,隨時都有觀光客湧入......有老舊的殘敗,更有新生的美感。」說得簡單、卻也精到。

位於鹽埕區的駁二,與高雄港運發展息息相關。
前身是高雄港第三船渠裡的兩座倉庫,以二號接駁碼頭倉庫(「駁二」名稱的由來)與部分台糖物流倉庫構成。從大勇路左右兩側算起,被必信街與西區港線自行車道平行框起的範圍,屬於駁二狹長的園區中心。再加上蓬萊路附近的一畝田、鐵道園區一帶,佔地更為遼闊。由於曾是荒置的港口倉庫,在此隨處可見巨大方正的建物與斑駁外露的工事,粗獷、率真的況味非常濃厚。

走在其間,空氣中帶有港區獨有油氣味,貨輪成為視角偶爾出現的背景,高雄地標八五大樓則遠遠矗立。三五成群的休假外勞、腳踏兩輪的逐風者、只想趕快開始吃點心的校外教學兒童,以及像我們這樣初來乍到、勤按快門的孜孜遊人,還有更多更多在地民眾,將這塊空間擠得紮實、卻又流動迅速。

錯落設置的各式裝置藝術與大片塗鴉,是駁二另一個特點。
除了廣為人知的工人漁婦大公仔、大黃蜂、駁二最大咖(經過Wen的查證,原來一個叫「圈圈寶」、一個叫「太空寶」),更多藝術家們精心擺設的作品,都將在沿途中一一展現。這種「集合體」式的藝術展示,讓駁二的視覺效果更加繽紛、熱鬧,也是與松山或華山文創的差異之處;通俗地說,有點像是「南台灣的熱情」吧!

駁二 (4)

駁二 (7)

駁二 (8)

駁二 (9)

駁二 (10)

駁二 (11)

駁二 (13)

駁二 (14)

駁二 (16)

駁二 (2)

關於拍攝
這次拜訪駁二,RJ攜帶了數位機Olympus OM-D E-M1與底片機Canon EOS 50,為了測試E-M1的特效性能(旅遊同時也要兼顧工作),幾乎完全以各式特效進行拍攝(E-M1的包圍特效功能,在此非常實用)。其中,RJ推薦「懷舊相片粗粒子」、「針孔相機」、「負片沖印」、「柔和懷舊」與「戲劇性的色調」這幾項效果,部分除可營造老照片或Lomo風味外,「戲劇性的色調」將會大幅強化色調的鮮艷與對比度,拍攝塗鴉、藝術品等鮮明的主題意外合用。

至於底片,則是免不了要來個一、兩卷。相對於數位機效果的濃重、吸睛,銀鹽則更顯不假修飾。
兩相對照,若是可以聯想到駁二新、舊並存的意象,為自己拍個手也不為過吧!

駁二 (19)

駁二 (21)

駁二 (22)

駁二 (20)

駁二 (23)

駁二 (25)

駁二 (24)

 

本篇完整相片請至Flickr觀賞:

https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rj_image/sets/72157644601020173/

arrow
arrow

    RJ I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